心灵影像丨英格玛·伯格曼:孤独

发布于09月02日文/admin浏览 734


关联


这期,希望跟大家挑起电影的话题,主要是讲述一名已逝的导演,英格玛伯格曼。关键词是孤独。我知道这名导演的电影是折磨人的那种。因此,我会尽量用解压的口吻,蜻蜓点水,浅尝辄止的讲述这位伟大导演。这之前,首先,我要讲下我自然形成的,从接触到认识一件事的基本方法:关联。





认识英格玛伯格曼,并非一种偶然,而是源于关联,或说互联网宣扬的价值的链接。具体来讲,我是通过李安,认识的英格玛伯格曼。我深深认同并崇拜李安,而李安尤其崇拜英格玛伯格曼。当发现了这层美丽动人的关系时,毫无疑问我便把目光,热切地投向英格玛伯格曼。



小津影像,东京物语


与之类似的关联,还有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。小津安二郎也许和我们独白的气质更近,但是近亲反而聊起来更有压力。聊小津,需要更加心平气和,更加注重生活本身的那种感觉,要近乎纯粹的东方,要让西方的当代理论和艺术隐身背后。



艺术,天才



英格玛伯格曼是一名会当凌绝顶的导演,除早期拍摄的一些通俗喜剧电影,中后期拍摄的都可谓是纯粹的艺术电影,只到最后:芬妮与亚历山大,才稍微世俗一丁点。




所谓纯艺术电影,与一般电影作比较,在我看来,就是它的剧本、拍摄、及表演,往往是在挑战人们整个观影感受,而不是讲一个起承转合的故事。


而其通常的主题,往往是讨论人孤独的心灵状态,进一步会拓宽延展到家庭和神性。



除了艺术性,从英格玛伯格曼的电影里,我们还能看到很多高明的学问,色彩的运用、平面设计、以及打光、心理学。英格玛博格曼,是天才。欣赏天才的工作,比如达芬奇,欣赏的不只是蒙娜丽莎,还有飞机模型、《维特鲁威人》。


观影感受


或许是没有机会在大荧幕上看英格玛伯格曼的影片,因此我很难直接体会到李安、以及伍迪艾伦,所说的英格玛伯格曼片子里的那种兴奋感。但我能够想象得到,那是仿佛初夏的早晨,身处乡野,旭日东升,大地迅速被阳光所烘热时,带给人的那种兴奋感。


我最初看的英格玛伯格曼的两部电影,也是他著名的两部电影,一部是【野草莓】,一部是【第七封印】。



《野草莓》片段


野草莓给我的观感,起初在一层意识流的梦幻之中,感觉和费里尼的电影手法有几分像,还有些美丽欢愉,而后续转向了危险和荒诞,有种普鲁斯特混杂加缪的感觉。而【第七封印】其影像让我想到的是达利的超现实主义绘画(尽管其中,不存在那种扭曲)。其中,死神与武士下棋的冷峻严肃,与剧团中那对男女天真无邪的对照,让我印象尤为深刻。


《第七封印》


当然,我并不去深究电影具体讲什么。我只是微妙的感觉到一种东西。如上,心灵的孤独和神性。


而后,一些关于英格玛博格曼,较鲜明的影像记忆还有,有点通俗喜剧的『不良少女莫妮卡』、压抑而迸发的『假面』、圣洁而邪恶的『处女泉』、讲述母女关系的『秋日鸣奏曲』,讲述二战的『羞耻』。



无他,孤独


总体而言,在英格玛博格曼的影像里,我最终感受到无他,还是孤独。英格玛博格曼总是通过不同形态的孤独,引发出的各种行为、语言,亦即戏剧本质,凑成一部部影像。英格玛伯格曼,正是孤独的大师。


近期,一个热点话题,2016年的北大弑母案件,因嫌疑人被捕,再度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热议,令人不胜唏嘘心惊。无疑,随着我好奇心的深入,这个事件也触痛了我的心灵。



面对这件事,不仅仅是事件本身,还有媒体和舆论一起构建的景观,让我也有些被淹没的感觉。我试着让自己心情得到平复、慰藉自我的话语是:这是一个复杂的世界。也就是说,依然要宽恕。


在刷了大量的言论之后,我认为,我并不要知道真相是什么。因为,我觉得就算是得出了真相,那又怎样?生活的真相不在于知道,而在于理解。我们更需要一种敢于直面孤独和未知领域的力量,犹如观看宇宙黑洞。明明没有依据,没有答案,但我们依然不断思索。因为这样,我们才能不断重拾心底的那份宁静和善念。




写在后面


英格玛伯格曼有将近40年的时间,生活在瑞典的法罗岛。据说整个岛上,居民不超过600人,而英格玛博格曼的住所方圆几里都渺无人烟。他长期的不会客,真正把生活变成了孤岛,变成了孤独的影像。影像,便成了他出海的帆。


孤独,往往不被理解,但其实是正大光明的。并且,人总要学会孤独,独自的散步,独自的观影,尤其是独立的思考。独立思考,有所留白,在生活中就很难被阴影或雾霾,迷蒙目光。


工作之余的时间里,择一间书房、茶室,点一支心灯,亲近与观照孤独,你会愈发感到孤独的美,以至于一种救赎。




诚然,若时时能为身边人,在心里留一支灯,温暖彼此的心灵。善莫大焉。



独白(DUBE)

具有国际视野的东方人文品牌

主要做系列人文原创灯具

附加具有情感寄托的泛生活用品

独立思考,独特生活,留一点白